SKU 的核心作用
SKU 的本质是 “精细化区分产品”,解决 “同一类产品但规格不同” 的管理难题,具体作用体现在:
库存管理的 “精准定位”
例如:一件 “纯棉 T 恤” 是基础品类,但 “红色 S 码”“黑色 L 码”“白色 XL 码” 属于不同规格,需用不同 SKU(如 TS-R-S、TS-B-L、TS-W-XL)区分。
电商平台的 “商品标识”
在亚马逊、淘宝、Shopee 等平台,每个 SKU 对应一个可独立销售的 “具体规格商品”:
订单与物流的 “高效衔接”
订单生成后,系统通过 SKU 自动匹配仓库中的对应商品,打包、发货环节只需扫描 SKU 码,即可确认 “发对货”。例如:电商仓库日均处理 10 万单,若 SKU 混乱,错发率可能高达 5%;而规范的 SKU 体系可将错发率降至 0.1% 以下。
数据分析的 “基础维度”
销售数据需基于 SKU 拆解:比如 “T 恤” 品类月销 1000 件,但通过 SKU 分析发现 “黑色 M 码” 占 60%,“白色 XXL 码” 仅占 5%,卖家可据此调整生产 / 采购计划(多备黑色 M 码,减少白色 XXL 码库存)。
SKU 的编码规则:自定义为主,兼顾 “可读性”
SKU 由卖家 / 企业自主定义,无统一标准,但核心原则是 “包含关键信息,便于识别”。编码通常会融入产品的核心属性(如品类、规格、批次等),方便人工和系统快速理解。
常见编码逻辑举例:
服装类:TS-R-S-23(TS=T 恤,R = 红色,S = 尺寸,23=2023 年批次)
3C 类:PH-XS-128-B(PH = 手机,XS = 型号,128 = 内存,B = 黑色)
美妆类:LP-50ML-W(LP = 精华液,50ML = 容量,W = 美白款)
编码不宜过长(通常 8-15 位),避免复杂符号(如 “/”“&” 可能导致系统识别错误),核心是 “内部团队能快速看懂,系统能稳定识别”。
SKU 与其他编码的区别
很多人会混淆 SKU 与 UPC、EAN、ASIN 等编码,核心差异在于适用范围和功能:
编码类型 | 定义 | 特点 | 适用场景 |
---|
SKU | 库存保有单位 | 卖家 / 企业自定义,用于内部管理,同一产品不同卖家 SKU 可不同 | 库存、订单、内部运营 |
UPC/EAN | 商品通用条形码(UPC 用于北美,EAN 用于全球) | 全球唯一,由官方机构分配(需付费申请),印刷在商品包装上 | 超市扫码结算、跨境清关 |
ASIN | 亚马逊平台的商品编码 | 亚马逊自动生成,同一商品在亚马逊全球站 ASIN 不同 | 亚马逊平台内的搜索、库存管理 |
SKU 管理的核心原则
“一规格一 SKU”,不重复、不遗漏
只要规格不同(哪怕是 “同颜色同尺寸但包装不同”),必须单独分配 SKU。例如:“单支装口红” 和 “两支装礼盒口红” 需分两个 SKU,避免库存统计混乱。
与销售渠道 “同步适配”
多平台销售时(如同时在亚马逊、独立站、线下店卖货),建议使用 “统一 SKU 体系”,便于跨渠道同步库存(例如:用 ERP 系统将各平台的 SKU 映射到内部统一编码,避免 “亚马逊显示有货,独立站却超卖”)。
动态优化,避免 “僵尸 SKU”
长期滞销的 SKU(如 6 个月无销量)需及时清理,避免占用库存空间和管理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