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微咨询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专业术语 > 仓储物流

危险品分类

IMDG Code

基本定义
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将危险品分为 9 类,如锂电池属于第 9 类杂项危险品。运输锂电池需提供 UN38.3 认证与 MSDS 报告,否则可能被船公司拒载。
内容延伸

危险品分类基础科普:危险品分类体系详解

危险品,即具有易燃、易爆、有毒、腐蚀、放射性等特性,在运输、储存、生产、经营、使用和处置中,容易造成人身伤亡、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。为了规范管理和确保安全,全球通行一套较为统一的危险品分类体系,共分为 9 大类。

第 1 类:爆炸品

这类物品在外界作用下(如受热、撞击等),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,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,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,发生爆炸。例如,各种炸药(TNT、黑火药等)、雷管、烟花爆竹等都属于爆炸品。其危险性极高,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特殊的安全规定,如单独存放、远离火源和人群等。

第 2 类:气体

分为易燃气体、非易燃无毒气体和毒性气体。易燃气体如氢气、甲烷等,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遇明火、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。非易燃无毒气体,像氮气、二氧化碳,虽本身不燃烧,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造成窒息等危害。毒性气体如氯气、硫化氢,吸入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。运输此类气体需使用专门的压力容器,并确保容器的密封性和安全性。

第 3 类:易燃液体

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 61℃的液体、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,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他类别的液体。常见的如汽油、酒精、苯等。易燃液体具有易挥发性,其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物,遇火源极易燃烧爆炸。储存和运输时要注意避免高温、明火,使用具备防泄漏、防静电功能的容器和设备。

第 4 类:易燃固体、易于自燃的物质、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

  • 易燃固体:如红磷、硫磺等,燃点较低,对热、撞击、摩擦敏感,易被外部火源点燃,燃烧迅速,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。

  • 易于自燃的物质:白磷是典型代表,在空气中会自行燃烧。这类物质在常温下能发生缓慢氧化,放出热量,当热量积聚使温度达到自燃点时就会自发燃烧。

  •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:如金属钠、电石等,遇水或受潮时,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,放出易燃气体和热量,引发燃烧甚至爆炸。

第 5 类: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

  • 氧化性物质:本身不一定可燃,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,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,对热、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,如高锰酸钾、氯酸钾等。

  • 有机过氧化物:是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,易燃易爆,极易分解,对热、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,如过氧化苯甲酰等。运输和储存时需注意温度控制,避免与还原性物质混装。

第 6 类: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

  • 毒性物质:通过吞食、吸入或皮肤接触能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,如砒霜、氰化物等。其包装和运输要严格防止泄漏,确保人员安全。

  • 感染性物质:含有病原体,能使动物或人感染疾病,如生物样本、医疗废弃物等。运输此类物品需遵循严格的生物安全标准,使用专业的防护包装和运输设备。

第 7 类:放射性物质

这类物质能自发地放出 α、β、γ 等射线,具有放射性危害,如铀、镭等。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储存需要特殊的防护措施,以防止射线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。运输容器必须具备良好的屏蔽性能,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。

第 8 类:腐蚀性物质

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,如硫酸、氢氧化钠等。接触皮肤、眼睛或呼吸道会造成严重灼伤,对运输设备和储存容器也有腐蚀性。储存和运输时需使用耐腐蚀的容器,并做好防护标识。

第 9 类: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

包括危害环境物质、高温物质、经过基因修改的微生物或组织等,这类物质的危险性较为特殊或不常见,但同样需要特殊处理和运输。例如,某些废旧电池含有有害物质,虽不属于上述特定类别,但因其对环境的潜在危害,被归为第 9 类。

危险品分类在跨境行业中的应用:跨境物流与贸易的安全保障

在跨境行业中,危险品分类是确保物流运输和贸易活动安全的关键环节。

物流运输方面

不同类别的危险品在包装、标识、运输工具和运输条件上都有严格要求。例如,第 1 类爆炸品必须使用具有防爆功能的专用运输车辆,并且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,避免发生连锁爆炸。第 7 类放射性物质的运输,必须使用具备特殊屏蔽功能的运输容器,确保运输人员和周围环境不受辐射影响。跨境物流公司需要根据危险品的分类,安排专业的运输团队和设备,严格遵守各国的运输法规和安全标准,以保障运输过程的安全。

贸易合规方面

在跨境贸易中,了解和遵循危险品分类标准对于进出口企业至关重要。企业必须准确识别所涉货物的危险品类别,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进出口手续。例如,出口毒性物质时,需向海关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和安全数据单,证明货物符合运输和进口国的安全标准。同时,不同国家对各类危险品的进出口政策和限制也有所不同,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并遵守这些规定,以避免贸易风险和法律纠纷。

面向跨境卖家的干货分享:危险品分类应对指南

准确识别危险品类别

跨境卖家首先要对所售商品进行准确的危险品分类识别。可以参考国际权威的危险品分类标准,如联合国《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规章范本》。对于一些成分复杂或难以判断的产品,建议寻求专业的检测机构或咨询服务,确保分类准确无误。例如,一款新型的电子化学品,卖家不确定其是否属于危险品及具体类别,可将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。

合规包装与标识

根据危险品的类别,选择符合国际和进口国标准的包装材料和方式。例如,第 3 类易燃液体需使用密封良好、具有防渗漏功能的容器包装,并在外包装上张贴易燃液体的警示标识。确保包装上清晰标注危险品的类别、名称、危险性说明等信息,以便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和处理。

选择专业物流服务

跨境卖家应优先选择具备危险品运输资质和丰富经验的物流公司。在委托运输前,与物流公司充分沟通货物的危险品类别和特性,了解其运输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。例如,询问物流公司是否拥有专业的危险品运输车辆、船员(针对海运)或飞行员(针对空运),以及应急处理预案等。同时,要关注物流公司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清关能力,确保货物能顺利通过海关检查。

了解目的地国法规

不同国家对危险品的进出口法规和政策存在差异,卖家务必提前了解目的地国的相关规定。可以通过各国海关官网、贸易促进机构或专业的贸易咨询公司获取准确信息。例如,某些国家对特定类别的毒性物质有严格的进口限制,卖家在发货前需确认是否满足相关条件,避免货物被扣留或退回。


术语信息
  • 名称:危险品分类
  • 英文:IMDG Code
  • 所属领域:仓储物流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10-15
相关资讯
扫码添加微信咨询

打开微信扫一扫
添加客服在线咨询